◎孙善明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柴米油盐,食以柴为首,没有柴,米变不成饭,可见柴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我村流传这一句民谚:“一个人一生世不去白石源砍柴,不去嵩溪挑石灰,那就是福人。”说明上山砍柴以及去嵩溪挑石灰都非常辛苦。
白石源进山约三里地,为双溪口(现今的库尾,有个凉亭),以那里为起点,分东、西两道源。西源源头长,我村的山大部分落在西源的尽头,离家二三十里路,位于浦江、义乌、兰溪三县交界的地方。正面(山面朝浦江)有长坑、杉树坑、棚前岗、棚后岗、石头坑、青柴山、松树岗、红翠岗、蜂桶坞等山。反面(山面朝义乌、兰溪)有胡梯来、直脚岗、手岗、天鹅孵卵、华山尖、马鞍来、山墣头、朝西山、大坑、深坑、小西凉门、大西凉门、上横路、下横路、羊毛尖等山。东源源头短,有杨柳坞、棺材坑、石垯坑、响山、上马山、下马山等山。山上多长竹毛、茅草,砍柴的人少。
立冬后,秋收冬种结束,农活空闲,砍柴的时机来了。去砍柴需起早动身,从恋恋不舍的热被窝里起床,脱去棉袄、套上布袜、穿上草鞋,轻装上阵。背起附着钩刀、担拄、冷饭、柴索的柴充出发。野外,白森森的霜,鼻孔呼出白气,因为走得快,不觉得寒冷。到源口六七里路,进山走十五六里崎岖的山路就到了我们村的山,山口有个看山人住的棚,在这里休息片刻再次进山。
之前砍柴人多,乱采泛伐无休止,柴被掏空,砍一担柴需走很大一块地方。
到山上后,柴不能随便砍,要先进行观察。一是寻找一块柴长得比较粗,而且有捆柴担的地方,有时找来找去总是不尽人意,耽误不少时间。二是探好出山的路,并留意有没有捆柴的柴缚(粗细适当、一定长度,有韧性的柴条),一般需要用两根柴缚相接,才够长度。
即使砍柴都拣粗长的砍,但柴长也不足2尺。砍好一定数量的柴后,就把它们放到柴缚上,一只脚踏在柴上使劲,双手拉紧柴缚打结成捆。柴刀被垫刀石抵钝,手用力过度酸了,腾不出歇一会的时间。肚饿了吃几口随身带的冷饭。口渴了,常常找不到水源,得熬着。
砍好八小捆柴,背到选定的地方,用柴充、柴索捆成一担,这担子务必得捆紧,否则挑起来松动走不快。巧溪人的柴担是登担,即八小捆柴直立,柴充横在腰部,离地尺余。起担时,若人蹲下后肩仍钻不到柴充下,那就要用双手把柴担掂到两头高中间低的地方,提高柴充离地的高度。如果捆担的地方在陡峭的上山,两捆合成一捆背上去,要背四趟。一手扶着肩上的柴捆,一手扳着柴株头,一步一步往上走,十分累人。
在半山砍柴,没出路,就把八捆柴用柴索捆成一大捆,使出儿时吃奶的力气把柴捆捆紧。否则中途散开,不可收拾。然后用脚或手用力一推滚下山,滚至山脚路边捆担。开滚前,必须放开嗓门大喊:“柴滚来了!柴滚来了!”让下山砍柴人及时躲避。有时柴捆滚进剌窝篷里被搁住,扳不动,移不开,只能用柴刀披荆斩棘,劈开一条通路后再滚下。
体力劳动强度最大的莫过于挑担,挑担最费力的莫过于翻岗越岭。巧溪人砍柴最难走的是山棚里面的山路,如直脚岗、手岗,从岗脚挑到岗顶,挑得气喘吁吁,腰酸背痛,手麻脚软。全身的每块肌肉,每根筋骨都处于紧绷状态。又如长坑的下脚路,泥沙的路面被柴叶、竹叶覆盖。柴叶、竹叶被过往的砍柴人踩踏得非常光滑。晴燥的日子,挑着柴踩在上面很滑脚,有时有人会滑倒,“向天望老鹰”,让人哭笑不得。
山棚处,柴担用担拄拄着可以依靠在棚墙上、杉树上、勘壁上,免除起担时的麻烦。这里的山泉常年不涸,用双手捧着水不过瘾,人卧倒后用嘴接水喝个痛快,然后吃了冷饭上路。
挑重担需换肩轮流挑,以分担负荷,调节气力。所以挑重担除了扁担,必须有个担拄相伴。挑柴时,一手扶在柴充上,一手拗着担拄。换肩时(左肩换右肩),右手将担拄口顶在肩上的柴充下,左手抓在柴充上,然后左肩贴着柴充往后移寸许,同时担拄也贴柴充往后移寸许,将担拄口移在柴担中心支拄点,使柴担平衡稳定,休息半分钟左右。接着,身体向右转,同时右手放开担拄,往后伸至右肩的柴充外侧抓住柴充,把柴担慢慢反转改变方向。在右肩转至左肩担拄上的柴充下,挑上柴担,最后左手离开柴充握住担拄开走。一边走,一边将担拄端放在左肩上撬着柴充,这架势雷同杠杆,使挑担省力持久。
换肩技术含量高,操作不当,柴担从担拄口滑落,俗称“拔萝卜”,往往会造成事故。
右肩换左肩与左肩换右肩程序动作相同。
挑柴回家途经两条岭,接石岭、龙潭岭,其中龙潭岭地势险峻,令人担忧。岭不高,上岭二肩路,下岭一肩路。其实受换肩空间的要求,只有上岭、岭头各一处拄担换肩点,下岭没有换肩点,得熬到岭脚换。翻岭时,人人限定在这两个点上换肩,后面常形成长长的队伍。岭道一边紧挨山体,一边是几十丈深的悬崖峭壁,直伸龙潭,使人不敢探头张望。路基处在岩石上,古人没有爆破的能力,只能在倾斜光滑的岩石上凿出一缕缕条纹防滑,凿出一个个踩点。下岭特别陡,一不留心,柴担后头抵触地面,人打跄踉,柴担翻倒,很是危险。所以下岭得放下担拄落地,与两脚形成三脚柴,不易翻倒。下岭务必瞻前顾后,稳步慢行求安全。
传说潭中有龙而取名龙潭。有史记载,明清时代,久晴不雨遭大旱时,由县令带队去龙潭接龙求雨。龙潭瀑布又称“白石湫云”,是浦江十景之一。一股宏大的水流从山上倾泻下来,形成三四丈高,三四尺宽,气势磅礴壮观的一道瀑布。瀑布垂直而下跌落潭中,泛起一簇簇水花,合成一团汹涌澎湃、雪白的浪涛,并发出潺潺潺的响声,致使天籁寂尽。龙潭的景致,吸引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县内外的文人墨客前来旅游观光,并留下赞诗存今。
砍柴旺季,有上百樵夫过往龙潭岭。龙潭岭是樵夫砍柴的一道障碍,一个关口。爆破龙潭岭,变天堑为坦途是世代农民的奢望,可一直没有实现。
改革开放后,平安乡(现属浦南街道)办企业,化纤厂、缫丝厂办得风生水起,县内榜上有名。企业领导怀着为民做好事、办实事的心愿拨款,爆破了龙潭岭对面山崖,开辟了一条新路,与龙潭岭岭脚的原路相接,新路坡度小,成了坦途。世世代代梦寐以求的愿望实现。原瀑布的水流改道,沿新路边的沟道流下。爆破出来的石块填满龙潭,龙潭瀑布被毁,而且无遗照。不可再生的大自然景观消失,给浦江人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给看见过龙潭瀑布的人留下遗憾。
柴担面积大,好似船上的风帆那么招风。源口的风特别大,小风变大风。挑到源口已经筋疲力尽,使出牛劲马力顶着柴担往前倾,还是裹足不前,甚至倒退,这不是雪上加霜吗?
柴到家,获得的幸福感盖过砍柴的辛苦。
上世纪八十年代,嵩溪石灰用拖拉机运输,不需去嵩溪挑石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燃气上市,不需要上白石源砍柴了,我们这代人成为了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