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回响:郑渭《武功诗》与诸全新城之战

今日浦江 2025年04月08日 俞荣良

  疑似诸全新城护城河遗迹

  岩头民俗“接太公”

  ◎俞荣良

  2025年,按中国传统纪年是乙巳蛇年。660年前的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也正是乙巳蛇年,这年的农历二月,诸全新城之战爆发。这场发生在邻近浦江诸暨交界处的大规模战斗,对当时的浦江产生了重大影响。上千浦江子弟血染征衣,无数浦江百姓参与了后勤运输、伤员救护、战场清理等工作,战事的冲击波涉及众多家庭、家族。经历了十一个甲子的轮回,当年诸全新城之战留下的印迹仍依稀可寻。去年下半年,笔者从安徽省明光市《明光报》原总编、明岐阳王李文忠后人李龙先生处意外获得一首落款为“浦阳郑渭”的《武功诗》,该诗以一个战事亲历者的视角,记叙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再次将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郑渭与《武功诗》

  郑渭(1306~1378),字伯阳,在郑氏义门第八世中排行第一,是动画片《郑义门》中的家长郑濂的胞兄。郑渭也曾担任郑义门的家长,是郑濂的前任。他很有才干,宋濂称赞他“自幼颖(拔尖)发”“才超然自现”,曾被推荐担任行宣政院宣使。作为家长的郑渭,为人宽厚,虑事周全且公平公正,在浦江乃至金华都很有人望。朱元璋占领金华后,因战争需要,一直对金华百姓加倍征收赋税,后在郑渭等人的请求下,于明朝建立前夕免除了加征部分的租税。洪武十年郑渭去世,金华百姓听到消息都为之流泪。相比于郑渭的为人品德和治家方面的才干,在今日浦江人的印象中,郑渭在文学方面似乎并没有什么成就,因为没见过他作有诗文。《浦江县志》《浦阳历朝诗录》均未见郑渭的作品,郑氏家族的《奕叶吟集》也没有收集他的诗作。但这次却从浦江以外的资料中看到了他的作品,弥补了一个空白,可以说是意外之喜。

  以下为《武功诗》全文:

  武功诗

  仗节镇雄藩,统领万貔貅。

  壮气激雷电,神化与之侔。

  时临艳阳节,繁红似锦稠。

  羽书达粉署,虏骑入边州。

  敌忾徵往谍,严令追今犹。

  大将龙光剑,偏裨蛇甲矛。

  掠营气经天,驻险龙鸣湫。

  煌煌短兵接,萧萧杀气浮。

  喋血流有声,积尸高成丘。

  鲁泮推献馘,唐府让先筹。

  自兹立功后,当见边尘收。

  勋名何所表,麟阁插云头。

  该诗发现于明光市《岐阳李氏家谱》,根据内容及家谱前后相关文字,可以认定该诗是为明朝开国名将李文忠写的一首纪功诗。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曾一度被朱元璋收为义子,赐姓朱,故又名朱文忠。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明史》称“文忠功最(功劳最大)”,但因年轻资历浅,李文忠最终名列徐达、常遇春之后,成为大明开国第三功臣。元至正十八年(1358)六月(农历,下文的月日均为农历),19岁的李文忠率部从建德进入浦江。之前听闻朱元璋要打浦江,浦江百姓纷纷到邻县躲避,但李文忠占领浦江后严明军纪,并接回到山中避难的郑义门家人,派兵加以保护,很快得到了浦江百姓的支持(《明史》:民大悦)。1362年,镇守金华的大将胡大海被叛将蒋英锤杀于八咏楼下,李文忠率部平定金华叛乱,此后受命统领严(建德)、婺、衢、处(丽水)、信(上饶)、诸全(诸暨)等五府一州军事,23岁就成为了镇守一方的封疆大吏。李文忠镇守浙江期间,正值朱元璋与陈友谅争雄于长江、鄱阳之上,朱元璋带着刘基、徐达、常遇春等一众文臣武将,决战西线,李文忠一人独撑东线抗击张士诚,为朱元璋消灭陈友谅提供了有力的战略支持。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二月,张士诚大军攻打诸全新城,李文忠率部救援,在五指山下以少胜多,几乎全歼了敌方二十万大军。《明史》称此战“斩首数万级,溪水尽赤”。诸全新城之战后张士诚元气大伤,再也无法对李文忠形成威胁。

  李文忠攻取浦江后,郑渭曾有较长一段时间在其军中服务,参与了多次军事行动(胡翰:改物之初,伯阳偪处疆场)。李文忠欣赏他的品行与能力,想聘他为幕僚,郑渭却“辞不为也”。正是因为效力于李文忠帐下的特殊身份,使得郑渭有机会亲身见证了诸全新城之战的全过程,并写下了这首为李文忠纪功的《武功诗》。

  全诗共有十二句。开篇两句“仗节镇雄藩,统领万貔貅。壮气激雷电,神化与之侔”,写李文忠受命镇守战略要地,手下统领数以万计的勇猛将士,壮气声威足以让天地风云变色。貔貅,是传说中的一种凶猛的瑞兽,用以比喻英勇的将士。

  三四两句写敌人入侵,战端开启。“时临艳阳节,繁红似锦稠”交代战事发生的时间。唐人温庭筠有诗:“二月艳阳节,一枝惆怅红”,艳阳节正是农历二月,繁花盛开的季节。“羽书达粉署,虏骑入边州”写敌人入侵,前线报警。羽书指紧急文书,粉署是尚书省的别称,这里指代李文忠所在的浙东行省官署。虏骑,指张士诚的军队。接着两句写我方所作的应对和部署。“敌忾徵往谍,严令追今犹”,谍(牒)指文书,透过往日的文书,将士们对敌人的共同愤恨、统帅命令的严厉至今还能让人真切感受;“大将龙光剑,偏裨蛇甲矛”则以将士们所用的兵器代指我方整军备战,一场大战不可避免。

  七句至十句写的是战斗经过。

  第七句“掠营气经天,驻险龙鸣湫”写李文忠出兵增援,部队到达诸全新城附近后驻扎于龙潭(湫即水潭),军队扎营驻下后大家看到了一副奇怪的自然景象:营地东北方,一道白色的云气似从地面拔地而起,划破天穹。宋濂先生的《浙东行省右丞朱公武功记》也记下了这一幕,说“忽有白气自东北经天”。而对此异象,军中有人占卜得到的结论是“必胜”。第八句“煌煌短兵接,萧萧杀气浮”写双方将士格斗厮杀,敌我短兵相接,战场上空杀气弥漫;第九句“喋血流有声,积尸高成丘”写战斗的惨烈:尸体堆成了小山,鲜血遍地流淌,发出汩汩的声响。《明史》称诸全新城之战“斩首数万级,溪水尽赤”,正可与郑渭的描写相互映照。第十句“鲁泮推献馘,唐府让先筹”引用典故比喻我方得胜。“鲁泮”使用了诗经《鲁颂·泮水》中春秋鲁侯平定淮夷后在泮水边举行献俘仪式的典故;“唐府让先筹”可能使用了唐初名将李靖的典故,公元630年李靖攻灭东突厥,皇帝李世民和太上皇李渊在凌烟阁为其设宴庆功,而李文忠战胜后,朱元璋赐“御衣名马”,慰劳庆功的宴会举行了一整天(《明史》:晏劳弥日)。

  最后两句是称颂李文忠的功业。“自兹立功后,当见边尘收”,赞扬李文忠此战的胜利,将有望换来今后边境的安宁和平。“勋名何所表,麟阁插云头”,以西汉麒麟阁功臣比照李文忠,称赞其功勋将与前世名将一样流传后世,为后人所景仰。

  李文忠与诸全新城之战

  诸全新城之战可能是有史以来与浦江直接有关的规模最大的一场战斗。此战的焦点是诸全新城(今诸暨市安华镇新州城里村附近,距郑家坞镇溪东村约4公里)。1359年正月,胡大海、李文忠攻克诸暨(后改名诸全),此后诸全就成了浦江、义乌等金华各县市的门户与屏障。然而,由于朱元璋的一系列令人费解的操作,1363年四月,诸全守将谢再兴叛变,诸全落入了张士诚之手,金华也因此门户洞开,张士诚军队长驱直入,多次骚扰浦江、义乌、东阳等地。为阻断张士诚南侵通道,李文忠决定在五指山下构筑一座新城,此城建成后被称为诸全新城。

  诸全新城建成后不久,张士诚就命大将李伯昇率十六万大军攻打,但诸全新城岿然不动,李伯昇悻悻而归。一年后的1365年正是乙巳蛇年,这年二月十八,心怀不甘的张士诚再次攻打诸全新城,出动二十万大军将诸全新城围困,在城下造庐室、建仓库,营寨绵延十余里,还任命了诸全新城的地方官,摆出一副不占诸全新城决不罢休的样子。张士诚还派出一路人马溯江攻打李文忠行营所在的建德,以阻止李文忠救援诸全新城。在建德守军初战不利的情况下,李文忠镇定自若,将建德托付于父亲李贞,自己亲率朱亮祖等经由浦江驰援诸全新城,并飞令丽水守将派兵增援。二月廿八,大军宿营浦江;廿九,李文忠率部赶到诸全新城西北十多里的龙潭。

  诸全新城守将得到消息后派人联络,认为敌众我寡,要等到更多援军到达才能开战。李文忠回复说,东晋时谢玄用八千人马就打败了苻坚的百万大军,兵在精,不在众。他激励手下将士:敌军虽然人多,却也因此而骄傲狂妄,我们虽然人少,但个个都是精锐,以精锐对骄兵,必胜!你们看敌军的物资堆积如山,等打败了敌人,就都是你们的了!

  第二天清晨,两军列阵。李文忠令徐大兴、汤克明为左翼,严德、王德为右翼,张斌、张俊为先锋,李文忠自己亲领中军。部署完毕,李文忠在众将前对天发誓:国家大事在此一举,我李文忠决不贪生怕死落在大家的后面!从看见白气让人占卜,到以东晋谢玄以少胜多的战例激励将士,最后自己对天起誓,作为统帅的李文忠,有效地激发了己方军士的高昂斗志。而在决战前的最后一刻,丽水援军也恰当其时地赶到,军队的士气更是进一步高涨。己方军队人数不足的劣势被高昂的士气有效弥补。

  战斗中的李文忠表现英勇。综合《明史》《明太祖实录》等记载,决战时李文忠手持铁槊,一马当先,从高坡上奔驰而下,身后紧跟铁骑数十,直扑敌人中军。敌军枭将周遇挺出迎战,不敌逃走。李文忠在敌阵中纵横驰突,杀死多名敌军,所向披靡。身后的将士们也英勇跟进,迅速突入敌阵,左翼的健将王英也带着多名勇士攻入敌阵,敌军阵势很快大乱。

  这一天的天气也帮了李文忠的大忙。由于大雾,张士诚军的信息通讯接近瘫痪,战场统帅不能及时了解整个战场的具体形势,发出的指令也难以清楚迅速地传达到各个部队,导致各部难以形成有效的协同。人多的优势不能发挥,反而因为人多而导致互相惊扰,局部战场的失利很快演变成了大面积的混乱。城内的守军也在此时乘机杀出,敌军的混乱进一步加剧,个别区域甚至出现了自相踩踏。战斗从早晨一直持续到下午,结果是李文忠大胜:生擒敌方将校军官六百,俘获精锐甲士三千,斩首数万级。战场血流遍野,溪水尽赤,张士诚部统帅李伯昇和张士诚第五子仅带数名随从仓惶逃走。等到李文忠部扫荡完残敌,正好雾气散尽,天开日出,将士们欢呼踊跃,李文忠率众将在诸全新城守将迎接下进入诸全新城。

  诸全新城之战与浦江

  因诸全新城之战的主战场不在浦江境内,浦江方面对诸全新城之战很少关注与研究。其实这场战斗与浦江关系极其密切,因为诸全新城本身就是为了保护包括浦江在内的婺州而存在的,诸全新城其实是婺州尤其是浦江防线的一部分,是浦江防卫的突出与前移。由于诸全新城被敌人围困,离诸全新城最近的浦江自然成为了救援诸全新城的第一线。为保卫浦江、救援诸全新城,浦江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深度卷入了这一场大战。浦江与诸全新城之战的密切关系,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浦江百姓参与了诸全新城的修筑。1363年九月,叛将谢再兴攻打东阳,在义乌被李文忠截击,大败逃回。李文忠听取部将胡深的建议,决定建造诸全新城。胡深奉命征调邻近的浦江、义乌等七县的大家族承担修筑诸全新城的任务。据《义门郑氏宗谱》记载,郑义门分到了其中工程量最大的东门建设任务。郑义门安排郑渭之侄、郑濂之子郑櫄带领郑氏族人和部分浦江百姓参与诸全新城的修筑。因工程进度没能达到胡深的要求,胡深要将郑櫄活埋,泥土一直堆到了郑櫄的胸口下。浦江百姓听到消息,纷纷带着工具赶去帮忙,终于按时完成了工程任务。史料称诸全新城修筑“旬日而成”,其中浦江百姓作出了重大贡献。

  有上千浦江子弟直接参与了救援诸全新城的战斗。据《明太祖实录》记载,1358年李文忠攻克浦江后,浦江通化(现属兰溪)的蒋镛和前吴的吴志德带着一支数千人的浦江地方武装前来投奔,并在此后的战斗中立下战功。十二月廿五,朱元璋设立浦江翼元帅府,任命蒋镛为浦江翼元帅府左副元帅,吴志德、叶子祥为右副元帅。诸全新城被围后,李文忠命浦江翼元帅张俊率部先出浦江声援,这支部队成为了第一支赶到诸全新城附近的援军。诸全新城之战时,蒋镛已解甲离职,吴志德估计是担任了留守,也未见他参加诸全新城之战,但浦江翼元帅麾下的大部分浦江籍的将士应该都参与了此次战斗。决战前,李文忠命令元帅张俊和指挥张斌担任先锋,据此推测,决战时追随李文忠率先突入敌阵的数十铁骑中,很可能就有浦江翼元帅张俊和他手下的浦江籍勇士。除了浦江翼元帅府的浦江籍将士外,还有一个浦江人也参与了诸全新城之战,即灵泉乡(今岩头、郑宅一带)人陈恺,他是李文忠帐下的指挥副使。因其了解浦江及诸全新城附近的情况,李文忠出发时要求他为大军前驱。《沙城陈氏宗谱》记载陈恺在决战时“与李文忠、朱亮祖、张斌合胡深部将耿天璧横槊大呼而入,所向披靡”,战后陈恺因功升任指挥使。传承至今的岩头民俗“火炮会”“接太公”,所接的就是陈恺和后来承袭其爵位的弟弟陈宝。

  浦江也是诸全新城之战的战场之一。张士诚军为了围困诸全新城,派遣部分兵力越过浦江县境,屯驻于诸全新城靠近浦江一侧。《光绪浦江县志》卷五载:“士诚遣兵逾浦江,围新城”,说的就是这事。要消灭这部分敌军,战斗必然波及到浦江境内。另县志记载诸全新城之战时“陈恺为先锋,直抵浦境二十都之龙潭口,据险为营。敌来攻,李文忠遣朱亮祖、陈恺等横槊大呼而入,敌败去。”从文字记载看,这场战斗规模不是很大,也未见李文忠亲自带队冲锋,所写的应该不是主战场的战斗情形。而在《明史》《明太祖实录》等的记载中,李文忠决战部署时,没有提到朱亮祖的任务,让人怀疑朱亮祖当时并未和李文忠在一起。直到下午战斗快结束时,朱亮祖才出现在追击残敌的队伍中。那就也许有一种可能,就是李文忠和朱亮祖进行了分兵,由朱亮祖和陈恺负责诸全新城以南靠近浦江一侧的战场,于是才有了县志记载的朱亮祖、陈恺在浦江龙潭口据险为营的情况。不过县志的这一记载又跟前述《沙城陈氏宗谱》里陈恺“与李文忠、朱亮祖、张斌合胡深部将耿天璧横槊大呼而入”的记载产生了矛盾。县志的这一记载从何而来,其与《沙城陈氏宗谱》记载的矛盾因何产生,目前还不是很清楚。

  浦江官府和百姓在此次大战中承担了大量的支持工作。诸全新城是一座新修筑的城池,城内并没有多少百姓,驻军的后勤主要还是依赖浦江、义乌等处的支持。诸全新城被围后,浦江由诸全新城的后方变成了救援诸全新城的第一线。除了浦江驻军,可以想象浦江的官府必定也是全面动员,组织百姓参与了救援诸全新城的支持工作,包括后勤运输、情报搜集、救护伤员、清理战场等。浦江《义门郑氏宗谱》记载郑义门族人郑枋曾就行军路线向李文忠提出建议,并安排向导为大军带路。郑枋自己还冒险潜入诸全新城,为守城将士传递情报。另据《浦阳黄氏族谱》记载,李文忠攻占浦江后,合溪黄氏的黄逢吉带领一批本地父老主动迎接大军。以黄逢吉的鲜明倾向和主动态度,合溪黄氏家族极有可能也参与了诸全新城修筑和诸全新城之战的支前工作。

  浦江百姓影响了战斗的进程和结果。战斗当日,有大量浦江等地的百姓在两边山上围观战斗,这些百姓有的是由官府等组织参与支前的百姓,有的是战场附近乡村的乡民,也有放心不下子弟自带干粮赶来的父老。宋濂先生的《浙东行省右丞朱公武功记》记下了大战中一个重要细节:临近中午雾气有所消散,此时张士诚军已是兵败如山倒,但在张部军阵的后方,有一大队凶悍的苗军正完成集结,企图挽回败局。此时在战场两边山上围观战斗的浦江等县百姓发出大声呼喊:“张士诚输了(虏败矣),张士诚输了!”喊声传到地面,成为了压垮敌人的最后一根稻草,这部苗军也丧失斗志,扔掉盔甲装备,加入了纷纷逃命的乱军之中。张士诚军翻盘的最后希望就此破灭,最终全线崩溃,一败涂地。

  诸全新城之战是元末群雄逐鹿南方的一场重要战斗。此战导致了张士诚军精锐主力被歼,朱元璋和张士诚的实力实现了此消彼长,双方的攻守之势就此转换。此战之后,张士诚再也没有了争霸南方的野心和胆气,只能困守一方,并由此开始走向最终的灭亡。

  在这场重要的战斗中,浦江军民坚定地站在朱元璋、李文忠一方,积极参与战前战后、战场内外的各项工作,出钱出粮、出人出力、流血流汗甚至于牺牲生命,为此次战斗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朱元璋平定南方、为大明开国肇基贡献了浦江力量,他们的贡献决不应被历史所遗忘。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重读郑渭的《武功诗》,翻看着郑氏、陈氏、黄氏、蒋氏、吴氏等宗谱的文字记载,找寻当年诸全新城之战在浦江留下的星星点点的印迹,我有时会不由自主地想起,660年前那个繁花似锦的春天,当驻守浦江的军队先行开拔离开浦江县城,当李文忠的数万大军横穿浦江县境匆匆赶往诸全新城,当浦江大量支前的官吏和百姓随军出发,之后是丽水援军从浦江东部县域急急穿越,发生在浦江诸暨交界处的这一场大战,牵动了当年多少浦江人的心肠?当前线大胜,胜利的消息又是如何传回浦江县城,浦江人又是如何地激动兴奋?大战之后,有多少浦江健儿因功受奖,又有多少的浦江子弟裹尸沙场?

  元末明初,浙东小县浦江光彩夺目。在这里,有柳贯、吴莱、宋濂、戴良、张孟兼,有灿烂的文化;也有蒋镛、吴志德、陈恺和千百的无名勇士,有赫赫的武功。适逢诸全新城之战660周年,谨撰此文,以作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