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一
前不久,在郑宅镇“江南第一家”牌坊群广场,由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带来的《江南第一家》《三请梨花》等经典剧目轮番上演。包括刚刚获得第33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配角奖的刘福明和获得新人主角奖的楼依婷也带来精彩表演,为观众们献上一场文化大餐。老少相携、人山人海的场面也尽显婺剧底蕴魅力。
婺剧表演强调“文武兼备”,文戏中融入高难度武打动作,武戏则注重情感表达,打破了传统戏曲的文武分界模式,伴奏乐器则根据剧情切换不同声腔,情感表达层次丰富。早在2008年,婺剧便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婺剧剧目屡获大奖,演员群体中多达5次夺得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这些成绩都来自演员们夜以继日刻苦的训练,在动作、唱腔、眼神等细节中抓住了观众的心,还来自对剧目的打磨创新,比如经典剧目《白蛇传》《穆桂英》等不断出新,通过融入现代元素增添新意,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在我县也拥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群众基础。
婺剧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是浙江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之一,被称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在历史上,金华便是南北文化交汇之地,这也推动婺剧兼具南戏的婉约与北曲的豪迈,形成刚柔并济的风格。近年来,浙江婺剧连续20多次登上新年戏曲晚会、央视春晚、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携手同行 共筑未来》文艺演出等国家级舞台,成为全面参与国家级最高规格演出的地方戏曲院团,在全国甚至全世界多地舞台都备受欢迎。婺剧文化近年出圈出海加速,足迹遍布60多个国家和地区,让更多人得以感受这一古老剧种的魅力,收获广泛赞誉。
“只要真心敬畏舞台,这里永远为你亮着一束追光。”婺剧表演之所以在新时代人才辈出,精彩不断,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获得者李烜宇的一番感言道出了其中的真谛。艺术需要自主钻研,也需要有效的老中青传帮带。浙江婺剧作为小语种如何扛起大使命?我们看到,在“师徒制”与专业院校的合力推动下,培养出了陈美兰、杨霞云等“梅花奖”演员,确保技艺代际传承。常言道“熟能生巧”,对青年演员实践锻炼的重视,也是优秀婺剧人才和团队层出不穷的重要原因,农村庙会、节庆必有婺剧,甚至还有“斗台戏”。这次走进千年郑义门连演5天,也是采用老带新模式,刚拿到大奖就马不停蹄到乡村表演。
婺剧的出彩绝非偶然,在于它不仅是传统艺术的守护者,更是文化创新的实践者。其跨越古今、融汇中西的能力,使其在新时代依然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创造力,也激励行业才俊更加努力把戏演好,激励社会各界见贤思齐,不断实现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