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果往事

今日浦江 2025年01月15日 朱耀照

  ◎朱耀照

  每次去超市,我都会在糖果货架前流连忘返。那儿,各种糖果花枝招展,笑脸相迎。

  望着它们,一幕幕与糖果有关的往事,就像电影般,一帧帧浮现在眼前。

  第一次吃糖果在何时已记不起了,只依稀记得邻村有一个四四方方的大院子。院子最北边是一排二层楼的房子,一楼最西的两间房子便是合作社。这是方圆五里唯一一个商品聚集地,但光线很暗,货柜陈旧,商品稀少。柜台上有一个玻璃瓶子,里面装着的就是糖果(俗称给给糖或更更糖)。

  但在那时,很少有人舍得买糖果给孩子吃,我家也不例外。所以,每次到合作社,我只能仰着头,望着瓶子里被花花绿绿的油纸包得鼓鼓的糖果发呆。

  如是遇到特别的日子,口袋里有了一两分钱,就会跑二里路到那买糖。接过营业员递过来的糖果,马上剥开糖纸,放进嘴里。外面一层像蜡,又像面糊,不那么甜,里面便是硬硬的了。最初的吃法,就是用牙齿咬。随着牙齿“咯嘣”一声,果糖马上碎成几小块,有的还很锋利,舌头能明显感觉到。然后,口水一吞,喉咙一动,大小碎片便落到肚了。结果,除了甜,品不出什么味道。

  后来,不再猴急了。剥下糖纸后,我会先舔去糖纸上黏糊糊的糖液,再将糖果放进嘴里,然后不嚼不吞,只让它顺其自然,在唾液里慢慢地融化。这样,一颗糖果就能甜上半天。

  上世纪80年代,我上高中,生活好了,吃糖的机会多了起来。有时口淡了,就揣着几个星期省下来的几分钱,拐进学校旁边的合作社,有选择地买几粒尝尝。那时,对糖果知识有了一定了解。水果糖有很多种,有桃子味的、杨梅味的……我会挑选有夹心的,将它们放在嘴里融化到一定程度,会有一股别样味道的液体流淌出来。

  上大学后,接触到的糖果更多了。杭州解放路有最大的副食品商店,有空时会跟几个同学冒冒失失地走进去,观赏一番。学期结束后,我会挑选几种味道不错的带回家。

  奶糖,里面乳白色的,香甜,有牛奶味;花生奶糖,内有微黄的花生碎粒;玉米糖,黄色,形似玉米棒,吃起来又软又糍,有一股玉米的香味;芝麻酥,一咬就碎,香脆得让人刻骨铭心,久久不忘……

  这些杭州的糖果,可能是当时小山村里难以买到的。回到家的那一天晚上,在我家里,像是举行了盛大的宴会。邻居们一边吃着我母亲分给他们的糖,一边忍不住地赞叹。而母亲,脸上满是兴奋,笑意像顽皮的孩子从脸上蹦出。

  上世纪90年代,上海出产的喔喔奶糖盛行。糖纸有黄、蓝两种底色,嵌几只公鸡的图案。扁扁的奶黄色糖块,含在嘴里很是柔软、香甜。当时,人们的月薪基本在五百元以下,十几元一斤的价格,确实贵重。

  每年正月,喔喔奶糖便成了拜年的大众年货,很是畅销。受利益的驱动,也为了满足生活水平不高的需要,市场上出现了很多冒牌货,价格只要二三元一斤,质量自然与正宗的有天壤之别。

  那时,儿子只有六七岁,却是天生的美食家,不用剥开糖纸就能分辨喔喔奶糖的真伪。我曾经问他辨别的窍门是什么,他说是数一下包装纸上公鸡的数目,就能知道真假。我便将真假喔喔奶糖的糖纸展开,比较了半天,可最终还是没能搞懂。如今,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为糖果的事发愁了。

  糖果的变化,应是食品改善和生活提高的标志。可以预料,不久的将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会有口味更好的糖果出现。那时,人们也将更幸福。